距离普洱市300公里的大山深处,从小生在茶山喝着小锅茶长大的彝人王涛,早年一家人却没能因茶致富,像祖辈一样被牢牢固定在土地上,无尽辛劳仍然贫苦——直到16岁那年出门打工。
因为茶,他带富了一帮兄弟姐妹,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。创立易武金涛品牌,长年通过展会销售传播,让成千上万的人们从认知到酷爱普洱喝藏,从此肩负传承手工普洱重任。
16岁出门远行
正如余华笔下那个远行的少年,带着乡村朴素的人情价值观,走出大山进城的时候,各种颠覆性的现实打击却接踵而来。
最初的工作是做电工,150元一个月。经常是工资还不够吃饭,而工作强度却超乎寻常。半年之后,难以忍受的王涛决定单干——买了一辆破三轮,自己卖水果。这一年,让他学会了如何面对面的销售与沟通。
出人头地的强烈愿望,让王涛没有后路。
易武金涛手工普洱
“我一直都在遇到贵人相助,帮助你的都是外面的朋友。”王涛说。此后,王涛又卖百货,赚够学车的钱后,立马去考了驾照,一步步提升自己的技能。
20岁,当学院派还在校园高墙苦读的时候,王涛已经能够在社会这所大学里养活自己,并且将多余的钱寄给家里。经历无数挫折之后,在一个福建大哥的帮助下,开始做茶。
骑着三轮卖茶
易武金涛勐海初制所
在普洱茶第一波行情之前的2005年,王涛进入了茶行业。订制茶——这是易武金涛品牌的前身。虽然从小喝着自家的小锅古树茶长大,但一直以来都是自给自足,此前并没有将茶事业当作生存发展之业。
2007年,他辗转来到昆明,在昆明小街市场旁边租了一间门面,带着一个小弟一家家去推销茶。此后2年时间,他已走访熟悉了昆明大大小小的茶店,结识了众多人脉客户。
但随着普洱茶行情的第一波泡沫破灭,这两年赚的钱几乎血本无归,这时24岁。回到原点,唯一的财富是经过近10年打工的磨砺,让他具备了做茶与人为善、共赢共融的理念,且对人性与社会有着自己独特的深刻认识,同时积累了众多客户。
“经验都是从教训来的,哪怕教训是惨痛的,我也从来不会后悔。”王涛说。
创立易武金涛
从游击到正规军,从农村包围城市,王涛用勤奋和汗水践行着80后茶人生涯。
2009年,王涛开着一辆面包车从云南来到广州芳村,开始将自己的普洱茶推向这个中国最大的茶业态批发市场。同时,报名参与了全国各地的茶博会。2年时间里,经过无数辛劳跑动,面包车换成了可以拉人装货的商务车。
“用心做好茶”是王涛的做茶理念
2011年在广州芳村古桥市场开了实体店“易武金涛”,成为最早进入该市场店面。随后几年,易武金涛走向发展的快车道,该品牌放下名山系列的大部分茶,都被珠三角藏家买回,边收藏边喝。
喝藏型普洱,除了要具备优良的品质,还要求有良好的转化。从小家里做手工普洱喝小锅茶,王涛走遍了普洱茶原产地大大小小的茶山及村寨,对茶性及融合深有心得,因此对于茶品质的把控得心应手。
2015年,易武金涛品牌运营中心在深圳宝安区开业,面积达600平米。
出人头地先敬孝
辛劳一生皱纹满额的爷爷王明忠
如今在很多人看来,王涛已经出人头地,带出了家乡十多位亲戚朋友做茶。他除了在广州安家,还让品牌在珠三角小有名气。
名利皆是浮云。内心里,王涛一想起过世的父亲和把自己拉扯大的母亲,就会感到十分愧疚。一说起妈妈,时常会落泪。为了能安顿好家人,他在忙碌之中花费100多万元,给家人建了别墅。由于交通不便,很多建筑材料都只能依靠人背马驮进山,连工人都觉得辛苦而不愿干活。房屋因此多次返工。“我就是想让妈妈过得好一点,不要那么苦。”他说。
易武金涛以易武茶起家,如今产品已涵盖普洱茶主要山头,并在勐海县城、勐宋、蛮砖都建立了初制所,以传承手工普洱为使命,开始了全新步伐。被业界誉为“80后实战派茶人典范”的掌门人王涛,如今正率领以“手工普洱”为核心工艺的易武金涛品牌走向传承之路。